在武侠小说中,常常会有“借力打力”的绝妙功夫——无需硬碰硬,只需以巧劲引导配资658,便能轻松让对手败在自家功法之下。而在自然界的微观江湖里,也有一群“武林高手”将这门心法练得炉火纯青。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者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精妙。他们发现,淡尾食蜂猎蝽便能巧用无刺蜂的防御神器“蜂胶”反杀猎物。这种复杂的工具使用行为,或许正是在对单一食物的深度依赖中演化而来,为探究动物工具使用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型。
无独有偶,无脊椎动物的江湖里还藏着更多奇招。这些生存绝技共同谱写了一部“自然兵器谱”,每一页都镌刻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终极奥义。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这本秘笈,一探究竟。
猎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西双版纳的雨林深处,丢失了祖传螫针的无刺蜂家族世代经营着一套“蜂胶防御体系”,即通过采集植物胶加工成蜂胶,并配合主动撕咬、撞击等来保卫族群。织叶蚁、甲虫甚至是壁虎都已经用它们的生命证明了这套系统的强大之处。
然而,当它们的宿敌淡尾食蜂猎蝽(以下称猎蝽)出现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1][2]。
猎蝽在面对这套防御系统之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存策略:猎蝽爬至无刺蜂巢管表面,在发起攻击前用前足蘸取工蜂沉积的树脂(其物理性质类似太妃糖),随后像涂抹护手霜般将树脂均匀涂满前足与中足的股节上。接着,它在巢管入口处抬起涂有树脂的前足严阵以待,待无刺蜂前来攻击时以迅雷之势猛扑,成功捕获后迅速撤离。
猎蝽利用树脂作为工具的捕食过程,蓝色箭头指向树脂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为了解析猎蝽这一独特行为背后的机制,实验者通过严格的控制实验进行了验证,猎蝽在实验中被分为三组:自然组 N 自主在前、中腿涂抹树脂,操作组 M 由人工在后腿和腹尖涂抹树脂(前中腿不涂),无树脂组 NR 则完全不接触树脂。
三个不同处理组中无刺蜂对猎蝽前足、中足、后足、腹部的攻击频率配资658。(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结果显示,涂抹树脂的部位会吸引无刺蜂的攻击,进而影响猎蝽的捕食效率——将树脂涂抹在前腿和中腿上会显著提高猎蝽的捕食成功率和狩猎效率,而涂在后足或腹部的个体,效率则大打折扣。
不过,猎蝽的“用剑之道”从不在蜂胶的粘性——它们几乎不会把蜂胶涂在捕捉足上,而是将其化作“信号放大器”。通过拉伸涂抹的动作,让固化的蜂胶释放出更多挥发物,如同在蜂巢门口点燃烽火。守卫蜂感知到“被扰动的胶滴”信号,本能地扑向前足,浑然不知已落入伏击圈,反倒成了猎蝽嘴边“送上门的点心”。
这套功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将猎物的防御机制彻底解构重组。利用无刺蜂御敌的峰胶来吸引无刺蜂,正如武林高手能将对手的兵器反转为己用一样。这般“化敌之盾为我之矛”的功夫,正是它名列“兵器谱”榜首的底气。
蜘蛛的“光信号诱捕策略”
夜幕低垂,另一场生死较量悄然展开。多数蜘蛛结网后只会守株待兔,顶多在网中留存猎物残骸当静态诱饵——这般粗浅功夫,自然入不了“自然兵器谱”的法眼。唯有大腹园蛛,以一套“围点打援”的绝技——包围一个据点,再伏击前来增援的敌军,在江湖中占得一席之地。
边褐端黑萤与其他萤火虫一样用腹部的发光器发送求偶的信号,本是浪漫的“灯光告白者”,然而这套本为物种延续使用的的通讯系统却被大腹园蛛窥破,化作致命的弱点。
一旦有雄萤不幸撞入大腹园蛛的罗网中,这种蜘蛛便会展现出惊人的行为操控能力——通过缠绕与叮咬,让雄萤的闪光模式彻底改变:它被迫关掉一盏灯,只留一盏发出单脉冲信号,从而完美模拟雌性萤火虫的求偶信号。
左为雄萤火虫的腹面观,显示其腹部的两个发光器;右为雌萤火虫的腹面观,其腹部有一个发光的发光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野外实验已经证明了这招的毒辣:在有蜘蛛在场、且被控制的雄萤发出“雌萤信号”的蛛网上,捕获新猎物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蛛网[3]。
(A)蜘蛛正在缠绕雄萤火虫,其发光器发出可见的闪光。(B)无蜘蛛的网中被困的雄萤火虫,其两个发光器中的一个发光(箭头所示)。(C)蜘蛛与两只被困的雄萤火虫,其中一只具有发光的发光器(箭头所示)。(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大腹园蛛的高明,正在于精准拿捏了萤火虫的“社交规则”。它或许看不清猎物的模样(蜘蛛的视觉空间分辨率本就有限),却能凭时间感知捕捉闪光的节奏,进而操控信号,将求爱讯息悄然转为死亡请柬。大腹园蛛用萤火虫练就“虫形兵器”并熟练利用其“社交规则”完成捕猎,这两点足以让它坐稳“兵器谱”榜眼之位。
虎甲虫的“电磁欺骗”
谈到黑夜中的猎手,很多人可能还会想起利用超声波定位猎物的蝙蝠,它们的功法就像是“无形剑气”一样,高效且精准。但是,今天的主角却不是蝙蝠,而是精通“电磁对抗”的虎甲。
在探测到蝙蝠的搜索信号时,虎甲会用翅尖拍打鞘翅,产生与当地一种有毒虎蛾相似的声学信号。这种巧妙的“模拟伪装”让蝙蝠误以为遇到了难吃的毒蛾,从而逃过一劫[4]。
实验中回放的回声定位攻击的频谱图(左),以及虎甲Ellipsoptera marutha(右)产生的超声波响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实际上,虎甲本身并无毒性。当研究人员将其投喂给大棕蝠时,95.7%的个体都被吃得一干二净。这种“空有其表”的伪装,深得贝氏拟态的精髓——无毒者模仿有毒者,靠“名声”吓退天敌。相比于猎蝽和蜘蛛,藏头露尾的虎甲固然功夫巧妙,可一旦被识破就不堪一击,因此只能排在“兵器谱”的末尾。
终极心法:“借势”背后的生存逻辑
自然界中的“江湖争斗”,向来是“既分高下,也决生死”。这三位“侠客”的招式看似各成一派,却殊途同归——它们都深谙“借势”心法,这种演化而来的生存策略实则是面对环境压力下的求生本能。
只不过论及功力深浅,还得是猎蝽更胜一筹。毕竟猎蝽面临着远超前两者的生存压力:它是无刺蜂的专性捕食者,这意味着无刺蜂是它生存和繁殖的必要食物来源,它必须适应无刺蜂这一强大的防御体系才能成功存活——正如剑客终其一生打磨一剑,方能臻至“一剑破万法”的境界。
从雨林到沙漠,从白昼到黑夜,这些微观世界的“武者”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动物生存智慧的认知。当我们在武侠小说中惊叹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传奇时,不妨低头看看脚下——自然界早已将这门功夫演绎了千万年。在这部永恒的“自然兵器谱”上,每一个生灵都可能榜上有名,每一次捕食与逃脱,都是一场生死对决。
参考文献
[1]CHEN Z, TIAN L, GE J,et al. Tool use aids prey-fishing in a specialist predator of stingless bees[J/O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5, 122(20)[2025-07-25]. DOI:10.1073/pnas.2422597122.
[2]GRÜTER C. Stingless Bees: Their Behaviour, Ecology and Evolution[M/OL]. Springer, 2020.
[3]FU X, YU L, ZHOU W, et al. Spiders manipulate and exploit bioluminescent signals of fireflies[J/OL]. Current Biology, 2024, 34(16): R768-R769. DOI:10.1016/j.cub.2024.07.011.
[4]GOUGH H M, RUBIN J J, KAWAHARA A Y, et al. Tiger beetles produce anti-bat ultrasound and are probable Batesian moth mimics[J/OL]. Biology Letters, 2024, 20(5)[2025-07-25]. DOI:10.1098/rsbl.2023.0610.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监制丨中国科普博览
责编丨一诺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配资658
聚宝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